直通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直通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美国总统预选好戏开演

发布时间:2020-07-13 15:34:20 阅读: 来源:直通厂家

随着美国总统选举的预选阶段于当地时间2月1日正式启动,这场四年一度的大戏也正式开幕,多位候选人将倾情演绎与党内或党外对手之间的恩恩怨怨。

纵观以往竞选“戏份”,家庭、战争、喜剧等元素屡见不鲜,几场“传统节目”更是考验竞选人“演技”。

【家庭助阵】

说到总统选举,不能不提这第一场“传统节目”温馨家庭片:丈夫、妻子、孩子一起助选。

以克林顿夫妇为例。从希拉里2007年初次宣布竞选总统开始,前总统比尔·克林顿就多次为妻子站台。

出席活动、陪同记者,克林顿样样精通,夸起自己的老婆也头头是道。这对夫妇表现得恩爱有加,仿佛克林顿任内的“那些事儿”完全不存在。

再比如第一次宣布参选的共和党候选人特德·克鲁兹。他的竞选广告只有一个场景,就是跟老婆孩子坐在沙发上一起讲故事。

讲的是什么?批评奥巴马医改方案的《奥巴马医改如何偷走圣诞礼物》,批评政府经济政策的《驯鹿鲁道夫下岗失业》,还有讽刺希拉里“邮件门”的《格林奇丢失了她的电子邮件》。这则既温馨又幽默的广告很快吸引大众的注意力,反响不错。

【刻意抹黑】

激烈竞争之下,一场不可避免的重要“大戏”就是抹黑对手。不管真的假的,只要有选民“听进去”,那就是“极好的”。

美国作家马克·吐温曾在《竞选州长》中淋漓尽致描述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,最讽刺一幕莫过于在政敌教唆下,几个不同肤色孩童冲到演讲台上管竞争对手叫爸爸。

现实中,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早已脱离了“叫爸爸”这种低级阶段。有证据的拿事实说话,没证据的捕风捉影,更高明的则是拿证据“强词夺理”。

比如2011年,还未宣布参选的地产大亨唐纳德·特朗普就质疑贝拉克·奥巴马的出生地不是美国,理由是奥巴马只公布过简版出生证明而不是详版。

依据美国宪法,只有在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方能担任美国总统。准备竞选连任的奥巴马虽然称这一话题“无聊”,不过白宫仍然老老实实公布了他的详版出生证明。

【握手言和】

一般而言,同党候选人之间互相攻击的最高潮是在电视辩论上。众目睽睽下,各位候选人如何发挥聪明才智,巧妙批评对手、褒扬自己,是一大看点。

但令人吃惊的是,这些在电视上互相批评、恨不得立刻划清界限的竞争对手们,在本党确定总统候选人提名之后却又能迅速惺惺相惜,好得不分你我。

比如,奥巴马2007年批评希拉里在外交政策上的观点与小布什政府太过接近,将希拉里比作“清爽版的布什和切尼”。而希拉里则反击说这种类比很“愚蠢”。然而奥巴马赢得总统选举后,偏偏任命希拉里为国务卿,主管外交事务。

对于这种“翻脸认人”,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院研究员、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认为,这自然不是任性而为,反而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行为。竞选过程中候选人的一举一动都是由公关专家、策划团队等反复推演确定的。因此,“台前打架、台后喝酒的情况太正常”。

【现实需要】

对于美国总统候选人“拼演技”这一现象,储殷认为事出有因。

首先,总有一些选民不了解候选人,越大规模的选举其实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。因此,如何吸引选民关注、如何“上头条”,势必成为候选人最关心的问题。候选人倾向于通过精彩表演来维持媒体曝光率,以吸引更多资源,支持后面的竞选活动。

“大多数选民是冲动的、感性的,他们对候选人及其竞选纲领不了解,也不关心。因此候选人的个性化色彩就成为选民喜好的关键。可以说,选民们绝大多数时候是在根据候选人的‘表演风格’来决定自己手中的选票,”储殷说。

本届总统选举中的“特朗普现象”最能体现这一点。共和党竞选人特朗普因争议言论频繁上头条,支持率也出人意料一路飙升。

储殷认为,特朗普就是以打破常规的方式突出个性,而且他并不在乎这种个性是否招人喜欢,因为他深谙关键就是要成为话题本身,正所谓“人生如戏,全靠演技”。(郑昊宁)(新华社特稿)

相关报道:

美国大选折射社会矛盾新变化

挑战“政治正确”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,正是社会变迁与选票政治逻辑交叉作用所催生的

美国大选不断升温,艾奥瓦州两党总统参选人提名活动的初选结果计划于2月1日揭晓。打开当地主流报纸,大选内容占了大量版面。种种表现,又一次印证现代公共关系先驱爱德华·伯奈斯的说法:美国的政治选举就是“街头表演、荣誉展示、夸夸其谈、粉墨登场和公开演讲”,“政治是美国第一大生意”,取胜的关键在于公众舆论。

“公关之父”的说法,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大选视角。在美国,没钱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参加竞选的,恰如做生意不能没有启动资金。光有钱还不够,还得有人来张罗。搭个竞选班子,打造竞选理念,这好比是产品生产。接着就是宣传、站台、接触选民、兜售主张,又可将其看作是产品销售。产供销链条,缺一不可。

为了讨好选民,参选人之间相互攻讦、互揭疮疤,相互谩骂甚至人身攻击,手段五花八门。不过,以往各方出言大多能守在美国意义上的“政治正确”范围之内。美国的这种“政治正确”之说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,起于校园,后在社会普遍流行,大体以人性道德为基本标准。有论者认为其主要指的是对妇女、移民、少数族裔要充分尊重,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。

但是,本次总统大选的一些现象却颇显另类。本·卡尔森公开表示不会接受一个穆斯林总统,特朗普干脆明确表示“痛恨政治正确”,克鲁兹则说“政治正确正在杀人”。参选人屡屡踩踏底线,甚至竞逐“政治不正确”。有社会学家分析,这是为了迎合美国社会民众中存在的“怨恨心理”,或者说是一种“受害者文化”使然。

在经济全球化、金融危机、世界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,美国社会也在经历深层次变化,随之而起的“受害者”“受益者”划分在加深。比如,“奥巴马医保”的实施虽为低收入家庭带来福音,但让中产阶层付出了代价,不少中小企业主采取多雇零工的办法,以减少缴纳高额医保费用。

怨恨也好,受害也罢,归根结底,还是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。挑战“政治正确”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,正是社会变迁与选票政治逻辑交叉作用所催生的。然而,“怨恨心理”或者“受害者文化”被放大后,其后果却不会止于选举中的一出出乱象。知名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所长阿瑟·布鲁克斯前不久撰文指出:这种文化让政治与社会冲突更难缓和,让正常取舍变得复杂,让人们更乐于追逐名利,更加自私自利。

美国大选虽然纷繁复杂,但其折射的美国社会之变,仍是一条值得观察的主线。(作者:章念生)

巴彦淖尔西装设计

荥阳订制职业装

桦甸工服订做

临湘职业装制作